北大学霸妈妈:我让孩子读名校,是为了让她体会最高级别的快乐
而孩子,则在一次次挑战未知、克服局限、得到回馈的过程中,逐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目标所在,体验到那种更高层次的快乐。
今天书集君带来的就是“暖暖妈爱分享”创始人暖暖妈赵君潇亲子教育力作《高效能养育》,在书中,围绕高效能养育的教养观念,作者从原生家庭、妈妈的情绪管理、亲子关系、为孩子立规矩、能力培养和孩子的社会化等方面入手,层层深入,条分缕析,旨在帮妈妈们打造一套科学的高效养育的思维导图。
这是本书提倡的家庭教育,作者称之为高效能养育。这样的教育,不单是为了让孩子赢得一次考试或者考上好大学,更是为了培养他坚忍不拔、善于思考和勇于尝试的品质。
涵盖7大领域,52个核心观点
为孩子创造人生选择权
第一章 教养的格局
孩子的差距,来自原生家庭
第二章 育儿当如待客
学会爱孩子,跟家庭的伤说再见
第三章 情绪管理
始于妈妈的坚持,终于孩子的平和
第四章 亲子关系
过度关注即干扰,学会得体退出
第五章 规矩和爱
孩子需要自由,也需要规则
第六章 着眼未来的养育
比起高分,孩子更需要适应未来的能力
第七章 社会化培养
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“社会人”
独家分享如何唤醒孩子内驱力,破解家庭教育难题,探索让教育变得有趣、高效、有用的奥秘。全新角度探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、顺应、引导和监督如何平衡
“憨爸在美国”公号创始人憨爸、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李建文、当当网副总裁作序推荐。
最好的教养,是给孩子选择人生的权利
文:赵君潇
什么是教育?父母美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能否一致不是取决于家长,而是取决于孩子。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网络爆文《上了名校才知道,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都大》,这篇文章后来在好些大号上都有转载。但平心而论,看那篇文章,我内心有一种如鲠在喉的难受和惶恐。 我不是要否认名校的好,作为妈妈,在培养暖暖的过程中,我也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她热爱和享受学习,希望她能上更好的学校。
我曾在别的文章中也写过: “无论你们怎么提倡快乐教育,怎么宣扬‘学习无用论’,我仍然要尽最大的能力,引导暖暖热爱和享受学习,追求并引导她去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。这不是为了光耀门楣,也不用她成为我的骄傲。
我唯一希望的是:她能在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激励下,在持之以恒的奋斗中,终生体会到人生最高级别的快乐。”名校带给孩子的视野和见识,优质的人脉、资源和圈子等这些都毋庸置疑。但将名校过度神化,总感觉太过绝对和让人惶恐,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孩子只有名校这条唯一的出路吗?
有一次,我采访了中国第一部连续10年跟踪孩子成长的纪录片《零零后》的导演张同道,就孩子的教育问题,他的一些观点带给了我很多思考:“到底什么是教育?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教育就是教育人,今天我却认为教育是陪伴孩子成长。陪伴是你要去观察,去研究,去总结,在此基础上以尊重的原则进行引导。说到底,真正的陪伴,就是你要俯下身来,多看看孩子的世界。”
他说:“我们无法预见孩子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,正如,过去的10年、20年,我们无法预测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样。
所以,与其一味以名校来评判孩子的未来,不如以开放的心态来引导孩子走适合他的路。” 讲到自己是如何引导孩子的,他讲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儿子的故事。和很多父母一样,张同道在儿子展现出对钢琴的爱好时,他也以最大的热情为儿子买了钢琴,请了老师。但过了一段时间,儿子对钢琴产生了抵触情绪,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不想学了。
了解这个情况后,作为父亲纵使内心有一万个不情愿,毕竟大费周折地买钢琴请老师,并非易事,但张同道还是以非常理解的态度和儿子说:“你要是实在不想学我不会勉强你,但是你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要放弃?” 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,让儿子原先强硬的心理一下子柔软下来,说那自己再坚持坚持看看。一段时间后,儿子又找到张同道说自己想清楚了,决定放弃学钢琴。对于儿子最后放弃钢琴的决定,张同道选择了尊重,并没有强硬地要求儿子坚持到底。
张同道说,回到事情的本原,想让孩子好,这是所有父母的一个良好的出发点,但孩子怎么能好?按照他的本性成长才是好,让A成长为B,这不可能好,这只会撕裂孩子的个性。其实,一味地要求孩子追逐名校,也同样会在无形之中葬送孩子的热情,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打压。
龙应台在《亲爱的安德烈》中写道: “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,你就有成就感。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严。成就感和尊严,给你快乐。”
这大抵是我们所有父母对孩子最为美好的心愿,但物极必反,把上名校这条独木桥和引导孩子好好读书混为一谈,就很可怕了,这无形之中会成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刽子手,更为可悲的是会无形中扼杀孩子的自信和热情。
引导孩子充实而有意义地过完一生 相较于一味迷恋和焦虑地追赶孩子上名校,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父母,更应该思考的是“如何引导孩子充实而有意义地过完一生”。
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目标设得很近,把孩子的最终目标设在了大学,而忘却了大学只不过是孩子人生的一个阶段,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 有人可能要说了,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,我们当然不想逼孩子去上名校,任由孩子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,但我们必须要考虑现实啊,现在不学有所成,那他以后又怎么会有更好的选择呢?我这是为他好。 但无论如何不要忘了,我们家长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能否达成一致,这不取决于家长,而取决于孩子。
事实上,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,孩子终将长成普通人,这是概率决定的,这也是现实。想让孩子通过上名校来实现人生的逆袭,很多时候注定是一场违背自然规律的悲剧。君不见,那些频频曝出的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大而跳楼,亲子关系恶化到众叛亲离的新闻屡见不鲜。而我们身边也不乏很多花天价争抢学区房的父母,逼迫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的更是数不胜数。
实际上,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,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不再是18岁那一年考上了怎样的大学,而是再往后到30岁,甚至是更长的时间,才能看到孩子的成功与否。相较于学校里学习的课本知识,孩子所拥有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拥抱变化的能力才是真正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。 名校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,但能否从这个宝库里取走人生的宝藏,展现出勇于拼搏、大爱无私、心怀他人的品质,要另当别论。
人生路漫漫,未来有无限可能,别以名校论长短,限制了孩子的未来。最重要的是,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,以包容的态度引导孩子,拥抱未来。 爱孩子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个性,顺应孩子的性格特质,陪伴他成长,引导他成长,而不是以我们的意志来削足适履般地改造孩子。换句话来说,教育是对孩子尊重、顺应、引导和监督的一种平衡。 如何取得这样的一种平衡,是我们所有父母的功课。
很多人都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。 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,加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,是一门艺术。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,我们需要不断学习,打开眼界,更新迭代自己的育儿观、教育理论,最大化寻找并利用资源,积极发掘孩子的独特性和竞争力,给孩子最大化的支持,而不是仅仅把孩子扔向名校这条独木桥,也许这样才能为孩子赢得更好的未来。
《高效能养育》
赵君潇著 定价:49.80元
全场包邮折扣价:37.35元
文字内容为原创,图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● 崔永元对话易中天,他的回答太完美(附易中天最牛十句话)
● 你是女孩子,就更要去努力……
● 民国情书王子沈从文,究竟有多么会撩,你根本不知道
● 毕淑敏:享受朴素,而有节制的幸福
● 陶虹谈女儿泪奔,这样的错你天天犯却从来不知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