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里有光吗?为何在地球上有昼夜之分,太空里却是一片黑暗呢?
为什么在地球上可以看到光,但在恒星遍地的太空中,却只有一片黑暗呢?
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,我们早已习惯了昼夜的轮回交替。白天,我们喜欢享受阳光普照带来的温暖。夜晚,则会抬头欣赏满天星斗营造的烂漫。而太空望远镜发回的一张张宇宙照片,更让我们对于它的无比绚丽而赞叹不已。
同时,这也让我们顺理成章的认为,整个宇宙空间,就应该是一块由璀璨群星和壮观星河点缀的美丽画布。
然而真实的宇宙,却是另外一副模样。在那些空间机构的镜头下,无论是月球、火星、还是土星的背后,都是一片统一的漆黑。
此时,我们不禁会问,是什么让这些照片如此天差地别的?为何原本挂满星星的宇宙,看起来竟会如此黑暗呢?
想解释这个问题倒也不难。因为造成此般区别的,并非天文学原理,而是摄影技术。简单来说,就是要拍出光线,需要提高快门速度并缩短曝光时间。但这样做会令行星因曝光过度而完全变白。所以,对于注重宇宙研究的空间机构来说,靠牺牲光线来保持行星的原貌,确实是经过权衡后的最佳选择。也就是说,宇宙中不是没有光,而是拍不到而已。
展开全文
当然,对于神秘未知的宇宙而言,问题只有一个解释,那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。所以,对于宇宙之所以会如此黑暗的解释,还有另外一个版本。
有研究者认为,宇宙中看不到光,是因为它实在太庞大、也太古老了。而其所代表的空间和时间,正是光的敌人。
尽管每秒能前进30万公里的光,是宇宙的已知物质中,速度最快的。但是,即便如此之快的速度,也无法令其在短时间内,完全覆盖这片,诞生已有140多亿年的宇宙。
因为,宇宙空间其实并非我们眼见的那般空空如也。事实证明,在星系之间是有大量氢气云聚集的。这,也将成为光在传播时的一道障碍。
更何况,自诞生之日起,宇宙就始终处于膨胀之中。据观测,那些远在140亿光年之外的星系,其退行速度全部都超过了光速。这种扩张,会让光的波长不断增加,直至彻底变成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为止。
假如把我们所处的宇宙,比做一间无限大的黑暗房间。星星,就是零星分散在房顶各处的灯泡。受限于寿命原因,大部分时候,灯泡所发出的光,还没来得及照亮周围,就因自身能量消耗殆尽而彻底熄灭了。但是由于房间本身的过于庞大,导致那些仍然发光的灯泡,也无法将每一处角落照亮。
当然,黑暗的太空也并非一无是处。试想一下,假如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恒星永不泯灭,终日亮如白昼的地方。恐怕很快,地球就会在无休止的光照和炙烤中彻底干涸,并逐渐变成一颗烧红的火球。
所以,大家是否认可,宇宙的黑暗,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这个说法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